信息技術課作為中學階段的一門必修課,足以體現(xiàn)它在未來教育學生素質(zhì)培養(yǎng)中的重要性,而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特點是知識更新很快,加上現(xiàn)階段學校教育中的偏駁,如何利用好僅有的課堂教學時間,提高學習效果,方法至關重要。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無疑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特別像信息技術這樣的過渡學科,必須有獨特的、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。就本人在幾年信息教學過程中的做法與體會,學生學好信息課要把好五關:興趣、任務、實踐、應用與協(xié)作。
一、要有興趣
興趣是最好的老師。特別是信息技術課堂重復機械地上機操作,學生從心理上很容易產(chǎn)生厭學情緒,對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(yǎng)也會產(chǎn)生不利影響。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,學生并非對教師課堂教學內(nèi)容感興趣,而是抱著上課能不能上網(wǎng)玩游戲的心理被動地接受知識,勢必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。要使學生對課堂教學內(nèi)容產(chǎn)生興趣,必須抓住學生的心理,深入了解學生的學校學習與課外生活,將枯燥的知識技能溶入到學生身邊感興趣的事物中,讓學生首先從心理上產(chǎn)生濃厚的興趣,使學生自己想學,愿意去學。
二、明確任務
由于中學生身心發(fā)展還不夠成熟,往往很難明確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重點,特別是教師多種教學媒體的應用,容易使學生偏離主題,學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,從那里下手。所以,在學生對課堂教學內(nèi)容產(chǎn)生興趣以后,教師應該明確課堂學習任務,使學生明確任務,有的放矢,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45分鐘內(nèi)學有所獲,從而避免了學生稀里糊涂、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現(xiàn)象,使學生有事干。
三、動手實踐
紙上得來終覺淺,決知此事要躬行?!兑庖姟分兄赋?,“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。”這說明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是信息技術課程的性質(zhì),而其中技能性,也就是操作性,則占據(jù)主要地位。信息技術課程的性質(zhì)決定了我們必須把培養(yǎng)信息技術基本技能作為該課程的主要任務,而動手是領會、鞏固和運用知識的最有效的手段,是培養(yǎng)技能的基本途徑。
信息技術學科操作性特別強,不動手是很難知道其中的緣由的。自從人們周圍開始出現(xiàn)計算機的身影起,計算機就被人蒙上了神秘的面紗,對剛剛接觸計算機的中學生來講,更顯得高深莫測,其實只要學生動手去實踐,去操作,很快就能克服這種心理,原來計算機是如此的簡單有趣,了解計算機是今天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智能工具。另外,動手實踐是學習計算機操作技能的一項基本方法,學生在平時不斷的自我實踐過程中,逐漸培養(yǎng)出一種學習使用計算機的基本素養(yǎng),這也是中學計算機教學的目的所在。邊動手邊動腦是學習計算機的基本模式,這樣就避免了死記硬背、“紙上談兵”的傳統(tǒng)學習方法。技能水平隨練習而提高,隨著練習次數(shù)的增加,進行某種操作或活動的速度加快,這是技能形成的一般趨勢。信息技術技能也不例外。就拿最基本的指法練習來說,一開始你可能連最基本的鍵位都不清楚,手指敲擊鍵盤的姿勢也比較笨拙,但持續(xù)一段時間之后,你就會覺得輕松多了。如果能堅持每日練習的話,你的速度就會持續(xù)快速上升,最后甚至讓你覺得不可思議。
動手還可以增強你的自信心。自信是學習過程中的巨大動力。只要親自動手去試一試,實際操作一下,你就會從內(nèi)心里感覺到計算機并不是那么神秘。這樣,即使每次動手只有很小的一點點收獲,你也會有一種日見成效的感覺,隨之你的信心也會大增,學習勁頭也就更大。
總之,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變化多樣,只要牢牢地把握學好信息技術課程的這幾大訣竅,你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就會與日俱增,學習動力也會隨之逐步增強,對提高信息技術課堂學習效率不無益處。最后,你必定能駕駛信息技術這艘航船,順利抵達勝利的彼岸。